疏堵结合树立绿色殡葬新风尚
时间:2023-08-29 来源:本站
从古至今,贯穿东西,关于殡葬之事人们总是不愿意过多谈论,甚至总会以各种相似的词汇代替之,比如把“人死”说成“去了”“走了”等等。所以殡葬在人们眼中总是忌讳莫深。
其实,殡葬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殡葬活动也逐步发生变化,由原先了伴随着封建迷信的大操大办渐渐转向简单简约、绿色环保的殡葬形式。但是在不少农村地区,传统的观念依然存在,殡葬改革的步子还是举步维艰。
今天我就从绿色殡葬内涵乘出发,和大家来谈一谈如何推进绿色殡葬的一些想法。
殡葬活动具有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殡、葬、祭三个方面。绿色殡葬不仅仅是殡葬内容和形式的绿色化,更应该是殡葬互动方式的绿色化。生者与逝者互动关系应该从神圣转向世俗,转向亲情关系的方面;生者与逝者互动领域应该从个人性转向公共性,转向对社会的关心;生者与逝者互动意义应该从家庭认同转向社会认同,转向对儒家慈孝的认同,转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就绿色殡葬的内涵来说,狭义的绿色殡葬一般指生态殡葬,或叫环保殡葬,生态殡葬主张“回归天然”,主要葬法有植树葬、花葬、草地葬、海葬、虚拟墓地等。广义的绿色殡葬不仅包孕生态殡葬,并且包孕传统殡葬领域中在理念、风气、技能、程序等方面不断俭朴、环保的变革取向。
因此,在理解绿色殡葬的基础上,要推广绿色殡葬,要做到“疏堵结合”。“疏”就是在土葬、火葬中坚持俭朴、环保等文明理念,进一步引导殡葬形式的绿色化。“堵”就是不断推广和拓展生态殡葬,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减少其他殡葬形式发生的可能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疏”的方面。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人死为大”“入土为安”这些理念左右着人们的殡葬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尽管民风淳朴但是收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当深,在亲朋好友死亡之后,人们对于现在政府推行的火葬已经意见颇多,更别说绿色殡葬了。
但是,随着绿色文明的推进,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追求健康文明、绿色环保、低碳减排。这样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交通出行、生产创造、居住环境等方面。那么,关于我们的殡葬方式方面是不是也应该有所转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就是因为前面所说的这些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大家在思想深处产生了矛盾——一方面能够看到绿色理念的先进性,但是另一个方面处于对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保守坚持,在情感上又不愿意接受!所以,所谓的“疏”就是要从这个本质的矛盾出发,对已有的土葬和火葬等形式进行逐步的改变,在其中渗透并坚持勤俭俭朴、环保文明的理念和做法。
所以,要在疏通理念和做法中,将殡葬形式的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大宣传的力度,把所谓的“绿色殡葬”的优点与相关的益处往深处、广处去宣传,当然在宣传中务必要与我们已有的相关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很好的接受。不能一刀切、一刀斩,出现一些与民族传统文化严重相冲突相违背的极端行为和现象。可以通过在农村的文化中心,集中开展关于殡葬文化的讨论,跟村民们一起聊一聊何为“绿色殡葬”,何为“非绿色殡葬”,绿色殡葬是否一定要火葬,其他不火葬的殡葬方式是否就一定不是绿色殡葬这些问题,力争在群众中形成“人死为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殡葬形式上可以简单、朴素这样的共识。
也正是因为人们思想理念深处的矛盾,才会出现目前所谓的火葬与土葬的结合,即火葬后二次装棺再土葬的形式,其实这是违背火葬制度的初衷。该占用的土地还是得照样占用,该使用的棺木还是得照样使用,如此来火葬既不环保,已经产生了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也不节能,比如浪费燃油、浪费人力物力。为此,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把火葬与土葬结合逐步过渡到火葬不留骨灰,这是“疏”的终极目标。
不管我们如何尊重我们的逝者,我们还是得应该把我们的诸多行为与我们的社会时代发展相一致相协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时代的时时刻刻我们均能够感受到也或者能够察觉到“环保、节能”等这类词语字句的出现,那么,我们的殡葬问题又何尝能完全跳出这样的范畴或圈套呢?因此,需要适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让人民群众尽快的接受新型的环保节能的殡葬方式。比如建设一些收费低廉或者干脆就是免费存放骨灰的相关配套设施。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环保的殡葬方式,比如用一些很快就能降解的特殊材料制成棺木,一些殡葬用品可以重复多此的循环租而使用,租费视情况而定,就算收费也不贵。当然,就算有些人愿意使用土葬那也不可怕,那就是火葬遗体后或者不火葬遗体允许使用极易降解的特殊材料做成的棺木深埋一至两米以下的土层之内。
“仙人已故驾鹤去,厚养薄葬挂碍无。魂归大海魄无憾,化云成露润万物”不留骨灰,这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总体的方向。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堵”的方面。
当绿色环保理念已经在经济发展、生态效益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可比拟的先进性,绿色殡葬始终势在必行。在逐步改善思想观念,在土葬、火葬中逐步体现出节约理念,最终走向不留骨灰时,另一条路也需要清洗的呈现给社会群众,即探索出适合中国的绿色殡葬方式。
各国均有各国的殡葬方式,这与一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很难完全分开的,就算同样是一国之内也可能会存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殡葬方式。这些年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国内已经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绿色殡葬方式。比如树葬,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的新型的骨灰处理方式。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因为结合了植树造林的理念,而且依托了树这一积极的形象,目前来说比较能够被国内所接受。还有比如说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
以上这些殡葬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对逝者遗体的处理方式,不存在哪种殡葬方式绝对的好,哪种殡葬方式绝对的不好,因此我们应该有必要合理的调整改造或者改良,最终找到一种或者几种相对不错的殡葬方式作在国内大力推广并宣传。当然,所宣传的殡葬方式一定也必定是环保、节能、绿色、生态的。通过这些殡葬方式的推广,减少传统土葬火葬的使用。
我们应当加强所要推广的新型的绿色殡葬方式与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的相关方面相结合,并加强宣传和教育人民群众,待时机成熟之际附之于法规,进而以刚性法规的方式强制规定并贯彻执行。
在绿色殡葬费用方面,我们应该做到“让死亡成为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应有权利”而不是变成所谓的“死不起”、“不敢死”的怪异现象。因此,在推行绿色殡葬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有效降低绿色殡葬的成本。
它与传统的殡葬相比具有质的变化。绿色殡葬“一方面要完成殡葬的特有功能,一方面要克服因殡葬而产生的噪声、废气等负面特性,成为对周围生态环境具备改善、美化、促进和优化的殡葬。绿色殡葬不只是围绕处置遗体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而是资源高效、能源清洁、环境友好和生态健康的殡葬。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殡葬实践中就应该降低这方面的殡葬成本,而不是设法增加其成本。因此这就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回归殡葬的“公益性”的本质特性,让绝大多数的百姓都能支付得起绿色殡葬之费用。
总的来说,殡葬事宜能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无非还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有着各种对人的思念情结,在我们的先人即将离去之际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作为,表达我们的情怀。但是,斯人已逝,何苦再去执着于形式?学着学会放下我们意识形态里的那些东西,向环保、低碳、绿色的方向多多迈进,实施绿色殡葬的改革不仅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思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