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心见性对修行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29 来源:本站
一、明心见性的涵义
明心见性,既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此即禅宗悟道的境界。“禅宗”乃中国佛教最伟大的成就,在汉传佛教中中国化最彻底,受中华文化影响极大。明心见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心、什么是性,心与性存在一定的区别,性主宰着心,而心则是性的归宿,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心与性是同一的,是人们自然、固定的内在属性。其次,明心见性要考虑如何明、如何见的问题,无念、无相、无住的三无宗旨以及三学则为明心见性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要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就要学会平心静气,宠辱不惊,习禅者常以“打坐”来使自己平心静气。“打坐”又称“坐禅”,“坐禅”并不是表字意思,仅仅简单的盘腿而坐并不是完全真正意义上的“坐禅”,其要点是学会摄心不乱、止息烦恼、如实显像、照见自心,才能令心平静。
二、修行的概述
所谓修行,乃是一种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活动,如心理活动、思想活动、行为活动以及社会活动,意在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已达到一种比当前阶段更高的境界,拥有更广阔的的胸怀,使人视野更加宽广。
修行从词义上来讲大致涵盖六个方面,包括修养德行、品行、操行、遵行、出家学佛道以及行善积德。
(1)《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成玄英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此乃对德行的修养。
(2)《吕氏春秋·赞能》:“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刘向《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这修养的是美好的品行。
(3)《东观汉记·第五伦传》:“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修行清白。”泛指修养操行。
(4)《史记·殷本纪》:“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代表了修养遵行。
(5)《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唐朝王建《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南海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茅盾《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提出了出家学佛或学道。
(6)《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清朝李渔《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提到了行善积德。
三、王阳明的明心见性之路
王阳明发扬并且改造了“禅宗”明心见性的心灵哲学,以明确心无善恶的空寂本体与知善为善的能动作用作为前提,提出并建立了致良知学说,体现了人的心灵创造性与个体性,描绘出与“禅宗”不同的世界新图景,告诉人们只要明确了本心,就能够认识真我,从而打开修行做圣之路。
3.1本心求索之路
王阳明追求成为圣贤,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圣人情结,随着年龄增长其目标更加确切坚定。20余年的时间里,王阳明反复探索,孜孜不倦,放弃了程朱指导的居敬穷理的传统道路,走上了本心求索的新作圣之路。
王阳明的思想经历道路曲折,一开始他按照传统学习朱子之书、格物穷理,但始终不得其入,渐渐的他认识到志向执着于此的迷误,及时回归正学,改学佛老,深受禅家思想的启迪,重视心性与体悟,追求明心见性。他在儒释之间摇摆取舍过程艰辛,但最终将儒家伦理与禅家明心见性之学相互结合起来。
3.2本体空寂之知
王阳明强调“心知本体原来无有”。本心的空性与虚空一样,是宇宙空间的虚空轮廓,虚所以能容,万事万物能够在其中呈现,但是本身的空性仍然不受到任何的影响。“任你往来不断,我自清净虚无”,参禅打坐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就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脱。王阳明在探讨良知这一问题上时也使用这个比喻。他认为,良知的本体原本没有,只是虚空,虚空即是太虚,太虚之中,什么事物都有,包容日月之星辰、风雨露雷,包罗万象,人心的本体也是如此,太虚没有其形态,一过便化,因此又能费什么纤毫力气呢?说明良知对天地一切都是没有障碍的,也没有任何一物能够脱离良知以外,而妨碍它的本体力量。因为良知如明镜,本身也是虚寂,因此不会遮蔽任何事物的特点,妍者还它以妍,能够使事物本来的状态真实的显现出来,一照皆为本真,故能得其清净心。
3.3良知本体之心
在王阳明的本心结构中,认为所观万象即便存于心中也与外界相连,不是产生的幻象因此不可随意处置,要顺其自然,随缘应用,不必过于排斥。“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王阳明的良知随缘说是和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样自然的生命活动,但不能随便认可心中产生的某些念头,良知也要精明,思考其内容是否合适准确,因此良知虽然是客观的,但决不能不加思索。
3.4明心见性之体
随着明心见性的深入,王阳明的性体也逐步建立起来。性体即性之本体,可以应对世间万世万物,性体是自然因素下形成的复杂精神统一体,从深度到广度,性体具有多方层面,世界万物,要对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王阳明认为,人性是无善无恶的本体,因此通过个人的修养与感悟,能够重新回到本体中去,但这种回归是高层次的,需要丰富的精神积累,能够达到“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的圣人境界。人们常说,聪明睿智的都是圣人,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固有的内在良知,圣人本质上也是常人,常人发挥致知,也与圣人无异,也是圣人,因此人人心中有仲尼,圣人并不是高不可攀,公众能够致其良知,向圣人学习与看齐,也能回归性体。阳明学说尊重与张扬个体的心性,融入儒家的入世精神,为人们解释了人性的含义。
3.5统一四句之法
王阳明坚持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其意在让人们感悟到心体的空寂与虚无,因而能够知晓无善无恶的道理,从而使其心超凡脱俗,使人能够回归本体。
3.6超凡入圣之态
王阳明的明心见性之路对人生的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理论渗透入人们的思想中,指引人们能够达到精神超脱,造福救世,心态大公,恩惠万物。公众常以王阳明的作圣启示作为思想上的良药,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世界,警示人们不可缺失信仰,要追求万物一体的仁爱精神,超越善恶,享受本体的快乐,享受精神的乐趣,即可达到圣人的最终境界。
四、明心见性对修行的作用
明心见性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心,心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名词,具有模糊感,我们公众常说修行,其实就是希望有一颗善心,而不是恶心。修行要先学会修心,修心就会有更高的觉悟,因为我们是用心去感悟而不是身体去感悟。对于生命而言,内心深处所蕴藏的智慧能够作为全部的主宰,而这种智慧就是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因为对于我们人来讲,拥有肉体但并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唯一可以永恒的真正生命其实就是智慧。
为什么人需要修行呢?每个人的内心起伏、正邪苦乐都是心在决定。思想能够支配人的行为,认识能够知道人的行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很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个人从出生之后,其自我意识则开始伸张,对于一切现象与问题,其主观意识比较强烈,如果不进行修行,则可能会意识扭曲,将会感到生活的痛苦。
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对每个人而言,修行修正的是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要放下对自己的执着与偏爱,对一切众生都能够善慈善悲,这才是修行的真谛。修行则要学会看破,遇到事情不烦恼,不论逆境还是顺境,都要知道没有长久和恒常,要让自己安心,懂得放下但不放弃。放下也不是说放就能放,对人们来说,放下是很难做到的,金钱、爱情、功名以及事业,一旦拥有就不是那么容易放下。范仲淹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学会看得轻,自然能够放得下。放下是一种心境,放下一切众生是一种智慧,而不舍弃一个众生则是慈悲。真正的慈悲不是爱自己,而是要学会爱他人。当一个人将自己放在最高处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处在最低处。修行最终达到的圆满主要是心的改变,并不是改变表象或者形式上的改变。智者之所以能称得上是智者,是因为总是为别人,所以能够获得幸福和快乐,愚者为自己因而常感到烦恼与痛苦。
我们的真心总是容易被六尘杂念所覆盖或埋没,让表层虚假的心和意识支配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从此缺乏一个完整而又统一的心。比如,我们提前做好计划的事,在实施的时候又不按照计划开始了,或者经常早上决定的事情,晚上便不想做了。在理智与情感的交战中,心不是统一完整的,在德性与欲望交战中,心总是矛盾的。因此,谈到修行,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好欲振乏力、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的表层意识。
修行的第一位就是修心,人要想解脱,就得重视自己的内心,对别人不够宽容与理解,是自己修行不够,心境狭隘,看境就不会开阔,因此心的转变很重要。在心上下功夫,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观时观心、念时念心,就能够修行到更高的境界。
五、如何能够做到明心见性
“禅宗”中提到明心见性,对于很多修行者而言,终其一生,跋山涉水不惜生命去参拜名师大家,只为能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作为修行者追求的目标,是对于是否能够参悟佛道的标准。心在佛教中多有多指,所谓明心就是要明白自己所有的心。明心之后才能见性,但见性也是关键。什么是性?性就是不变,是本就具备的性质或本质,本质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即意味着本性就是最真实的本体,是最根本的源头。
一个人的所看与所想,都是外在的相。相与性相对,变化不实,能生会灭,有时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本性,就是由于对相的执着,因此佛经里常说,离开所有的相就是万物的佛,就能成佛悟道。因此要修行,就要离开一切相,见到本来清净的自我本性,与佛无异。对于性,佛教中常言佛性、法身、如来、觉性以及自我本性清净性,因此金刚经里说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处所提到的如来,即可理解为自我本性。通俗来讲,自我本性就是自己原本清净时的样子,是最本质的时刻,不因外在因素改变而受到任何影响。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为空,只要发生变化,就没有办法去把握,只要有生就一定有灭。翻阅历史,悠悠中华五千年文化,阴阳相对,变化是永恒的,变化对应的是不变,不变就是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六祖《坛经》中提到,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无极与自我本性,看似不同,实则是相近的。了解了自己的本性,明心见性就不难感悟。首先我们要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的每一种思想与意念的动摇或变化,只要能够明确觉悟自己的内心,就能够彻底的见到自我的本性。见性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佛,古往今来,高僧大德,都是通过参禅打坐、诵经念佛、苦行渡劫的过程,让自己最终能够见到原本的样子。要想见到本性,就要不断的修正自己,远离一切的相,不执着于妄想。学佛也要清楚的就是本性不可见、不可求,佛中种种见性法门,都只是方便我们借助的工具,但不可以执着于此,只要能够用心去学佛,最终一定能够见性悟道,因为三心了不可得。许多人执着于所求,求无所得,最终与悟道渐行渐远。
此外,见性还要有一定的见解,成熟的见解需要具备大致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改善自己的性格,而是要减少自己的烦恼,三要初定之时能够时时心存正念,四要梦光明之境界。比如,晚上做梦能够有所控制,在酣睡状态提起正念,梦境就会转变到另一个境界,梦里看到大江大河,突然想要转变为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自由转换,因为已经明心见性。
六、总结
明心见性能够及时修正自己,就能达到修行的境界。公众常对修行颇感迷惑,认为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以为修行就是出家入道参禅打坐,但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修行,真正的修行能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角角落落体现出来。我们并不是说去修行之地专门烧香拜佛,诵读念经就能够提升自己的修行,而在日常行为和习惯上却并不需要注意个人行为和内心想法。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修正自身的习气,将修行转变到生活实践中去,注意自己的言行,思索自己的观念,纠正自己的杂念和执着,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拥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宽恕包容,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消除忧虑,只有做到利人利己,才是明心见性的真切体现,才能达到真正的修行。
另外,修行讲究真功夫,不是嘴上随便说说,行为却经不起考验,正所谓“行家伸伸手,便可知道有没有”。修行不是形式,而是真正的一种境界,要能够长期坚持,而且不断的积累经验,追求实质,虽讲精神上的虚无,但并不是行为上的不作为,切不可误解,只有规规矩矩的明确内心,修心养性,将其落实于生活日常中,才是真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