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文章 > 协会文章

《易经》与《德道经》的传统思想渊源

时间:2023-08-29 来源:本站

  《说易论道》是秉承我们中华传统思想渊源的精髓,此刻在前序后做一篇关于《易经》与《德道经》的解说,心里感到很高兴,若能为各界人士传输一点值得探讨且具有营养的知识面,也算没白下功夫。

  此书的主题与我国两大古书有关。即分别是《易经》和《德道经》。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两部古书来衍生我们此书的主题,想必看书人都知道,我国思想渊源、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气势磅礴,非一日之功夫可以与大家探讨完毕的,若探讨一点中国的传统国学文化,包括对于一些玄学、哲学方面的思考,最好的选择就是这两部经典,传承至今天,我们今人对这两部经典又有了些许不同的看法,下面且听我细细道来。

  中国人崇拜孔子和《周易》,但在日渐传承、日渐发展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早已经失去了学习与理解并恪守规范能力。我想一想,“易大象”的本质已经失去了。也就是说,人类思想中最古老的、最先进的全息逻辑和全息的价值正在日渐流失。大儒孔子将《易经》定为儒家六经之首,这又是怎么回事?其中又有何奥妙呢?《易经》这部经典,不知各位当中有多少人对其有过具体的研究和了解,我们知道,《易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周易》,另一部分是《易传》,这是《易经》所包含的两个大的板块。因为其中共有十个部分,所以我们又叫它作《十翼》。

  我们讲《易经》之前,首先必须先说“伏羲画卦”的故事,这其中的“伏羲”指的就是我们中国的先祖伏羲,他给我们留下了八个形象符号,这八个形象符号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伏羲八卦图,它分为两个单元,即阴爻和阳爻,主要分布在上、中、下的位置,或者可以称之为“天、人、地”,在这三个位置共同组合而成八种不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实际上这可以说是中国人最早的象征性的“记号”。

  古代人在最开始时就曾利用这八个符号文字来为自己进行“占卜”,不论是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借助这八种符号测算结果、吉凶、祸福等等,在民间传说中,曾说分别在夏朝、商朝、周朝三代,不约而同分别形成了“连山”、“归藏”、“周易”这三种不同的“测算”系统,也就是说在三个朝代中有着三种不同的“占卜”方式。一直到了如今,“连山”、“归藏”两种方法没有流传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惟一留下来的只有“周易”这种方法,后来就将其规律、方法、内涵等归结形成了《周易》这部书。《周易》就是周代人利用始祖伏羲创造的八个图画符号,对于整体即客观世界进行“测算占卜”的整套文字系统。也有民间故事传说,在周代王朝,共伏获的八个标记符号,经过两个叠加的双重重叠,换成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理解,就是说上、中、下共三个位置,再每个位置分成两份即阴阳二分,这样就形成了六位,所以最终图画符号也八采八,最后共变成了六十四个象征符号,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十分熟悉的六十四卦。

  相信接触到《周易》这部经典著作的人,探寻它其中的奥秘,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并寻求答案——《周易》的规律与演变方式,对于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是怎样去进行“测算”的呢?

  首先,我们的始祖周代人分别给八卦和六十四卦取了一个“卦名”,就比如说与八卦重同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以及不重同的屯、需、蒙、讼、师、革、泰等。其次,又给每一卦分别标明了一段卦辞,这段卦辞也被我们称作象辞。再次,给每一卦中的每一爻都标明了一段爻辞。

  所谓“测算占卜”这种做法,其实屡见不鲜,就是通过几种方式比如占意,或卜卦,卜卦也通称为古卜,或还有其他的方式,让人们心中渴望想要说明的事情随机地,或者说按照宿命论的观点宿命地与某一个卜,进而又延伸到某一个爻去进行对应。然后占者,或卜者(这种人可以是占卜人们自己,也可以是专门请来比较知名或有深刻研究的进行占卜的寺人)按照《周易》这部经典中预设的卦辞、爻辞,以及书的内容中其他预先给定的说词,像是按照某种规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充分地发挥出人们的某种想象,针对自己内心想要说明的事情进行“解说",并在最后通过这种种流程给出相应的答案。

  这其实按照我们的大白话讲,就是“算命”。中国人,尤其是古时的人们尤其喜好“算命”,中国的孔儒大家、孔儒弟子尤其倚重于这种占卜式的“算命”,即使他们明面上给人说的是“不占”,本质上也是要“占”。传说是由后来的儒家文人们共同撰写出的《易传》,即所谓“十翼”,也就是用来给《周易》做注解、方便人们读懂的书,实质上《易传》这部“注解”也同样是以怎样进行“占卜”的方式来“阐述解说”《周易》的。虽然说其中可能掺杂有某些貌似“哲学”或“形而上学”的语句,令人费解,一头雾水,但本质上它们并不是“哲学”,也同样并非我们今天所能正确理解的“形而上学”这种概念。我们今天理解“形而上学”的“形”指的是自然界、社会界、精神界等万事万物现象的“形”,是一种描述,是一种形态,而这根本就不应该归结为是《周易》中卦象的“形”。正确的“形而上学”是针对万事万物的具体“现象”的抽象概念而“成学”,决不是依靠《周易》和《易传》的算命而“成学"。

  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的始祖伏羲发明的八个,乃至推到六十四个象征符号的具体价值,与《周易》以及《易传》对于这些图画符号的具体解说,其实也就是应用到了《易经》的“测算”,这两种价值我们必须严格区分开来,因为二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伏羲的图形符号是伟大的全息思想的猜想,但是《易经》对伏羲的图形符号的解释和“衡量”有所不同。如果说《易经》是有价值的,那么它唯一的价值就在于保存我们祖先伏羲的八个“猜想”和中华民族的64个伟大象征。这是对一切的全息思维,全息逻辑和人类全息价值的猜测。我称其为“易象”猜想,或“易象”思维猜想。

  伏羲的八个和后来的64个图形符号得到了扩展,我称之为“简单的易象”。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继承和发扬伏羲伟大的“易大象”逻辑精神的人就是老子,他写了《德道经》。

  老子不仅在《德道经》中清晰地阐明了伏羲关于全息逻辑的猜想,而且扩展了伏羲关于人类全息生命价值的猜想。孔子及其儒家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威权统治者的支持下,完全垄断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意识,两千多年后,伏羲的伟大的全息逻辑精神和他的伟大精神人类全息图的价值已被彻底抹去。今天的中国人不仅不知道伏羲“易象”精神的巨大价值,而且不知道老子所著《德道经》的真正巨大价值。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逻辑”。什么是人类的真正“价值”?他们等到西方人进入中国,再一次提出“逻辑”和“价值”的概念,才把它带回中国。

  什么是“逻辑”?“逻辑”是老子的“道”,尤其是老子所言所探讨的“道”。它是万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的法律,真理和最终原因。可以说,“逻辑”就是人类理解一切事物的方式!

  今天的中国人通过西方人了解“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现象逻辑”,“符号逻辑”和“数学逻辑”。许多儒家学者仍然认为,“逻辑”仅是哲学和科学的需要,而“人文”则不需要“逻辑”。它甚至使用“逻辑”作为“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的“有毒种子”。需要一些东西是愚蠢的。“逻辑”是人类理解一切和一切的“手段”。没有“逻辑”的人和不理解“逻辑”的人在现代人类文明中都是盲人。为什么?

  因为如果没有“逻辑”。人类将不可能知道自然,空间,时间,宇宙,物质,生命,社会。要不了解生活,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就不可能了解人本身,也就不可能了解人的“真,善,美”的精神价值。简而言之,不可能知道“一切”!也可以说,如果没有“逻辑”,即没有“道”,尤其是“万物之母”的“恒道”,那就不可能有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当然,人类将不再有“了解”和“知识”,也不会有更多新鲜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为什么西方人能超越中国人?因为西方人理解“逻辑”,尽管他们的“逻辑”仍然很不完整,但与中国祖先伏羲的“易象”的全息逻辑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但是我们中国人数千年来,其实多多少少受到儒家思想的部分影响,并一直对孔子给予高度重视,在《易经》当中算命的内涵太过严重。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不了解“逻辑”是什么,更不用说我们的祖先伏羲了。

  再来说伟大的“简易大象”的全息逻辑。伏羲《易象》的全息逻辑是什么?坦率地说,它是由伏羲传下来的总共72个图形符号(八卦中的六卦和六十四卦中的六卦)。之所以说它是“大象”的全息逻辑,我们需要从老子的《德道经》开始。老子的《德道经》主要谈论什么?他主要谈论“易”的“大象”原理。老子的《德道经》的主要目的是谈论伏羲的“易象”是如何成为可能的,以便“世界上的一切”自然而然地出现。

  “天下”的万事万物究竟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归往”于“易大象”的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分塞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

  “道,可道,非常道。”

  “反(返)者道之动,弱(约)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器)以为和。”这些《德道经》中的语句描述的是什么?正是伏羲的“易大象”的阴阳爻、上中下三位、八卦和六十四卦图画符号所形成的对于天下万物的结构、程序和功能的“象征”,而它们最终并最抽象地加以表达的,即是万事万物最共同的全总逻辑规律。它既是宇宙物质的逻辑规作,也是生物生命的逻辑规律,也是人类自身精神的逻辑规律。总之,它表达了天下万物所有一切的全息的“逻辑”规律一一存在、运动、变化的规律、真理、终极的原因。

  什么是伏羲“易大象”提供给人类的全息的人生价值观?我们仍旧要请教老子的《德道经》。

  老子的“三道”:“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三德”(又称“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待,长而不宰。”(即社会生活之中,必须做到:人人共生,不应私有;人人共为,不应私恃;人人共长,不应私宰。)

  老子的“三同”(又称“玄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即社会生活之中,应该无亲疏、无利害、无贵贱。这是最深刻的人人平等。)

  老子的“三宝”:“一曰慈(滋),二曰俭(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方法论:慈在爱,在滋长,人人因爱而精神自由,而有所创新;俭在简约,在以简约的方式获得关于规律的认识: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而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目的;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敢,而是必须谨慎,在习以为常的感性之中有所理性的发现。)

  以下是有关“不敢为天下先”的一些解释:我认为这里的“天下”应指世界人民,以及暂时高于人民的任何君主,官员或统治者世界必须是“天下”以前表现出的谦卑,必须承认世界人民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因此,这里的“敢”更应该指统治者在老百姓面前的“敢”和“谨慎”。此外,在某些情况下,老子的“敢为人先”的表达受到时代的限制,因此他认为,当人们发现真相时,他们必须考虑到自己生命的安全,不要轻描淡写它。当然,这是封建时代每个人极端不平等的自然反映。他要求人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甚至简单地告诉人们:“正确的话不是真的”,人们必须正确理解他在《德道经》中特别提到的一些结论。因“道”而得德。因“德”而“同”,因“同”而有三“宝”,因三“宝”而有人类真正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老子所解说的伏羲“易大象”猜想的人类全息的价值观。

  实际上,伏羲的全息生活价值恰恰是“真相,真理,善良,美丽,美丽”的价值,但老子在这里的表达是“道,道德,美德和仁慈''''”。道是真理,美德是仁爱,善良是美。更重要的是,老子在他的《德道经》中,不仅表达了全息生活的“道,德,爱,仁''''''''的正确的人类价值观,而且表达了实现这种全息生活价值所需要的重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方法论,就是全息逻辑理论:“道产生一,一命二,二产生三,三产生万物”。那就是:道产生美德,美德产生仁慈,仁慈产生万物。”更笼统的表达方式是:真善美,好善美,美就是万物。因此老子(《德道经》)则是真正弘扬“易象”伟大精神的智慧之一的书籍。中华民族真正最伟大的经典应该是《德道经》,当然以上看法仅是本人的自我看法。

  此外,让我们探索一些传统文化的起源。重视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做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这个理论不如与其说是观点在繁体中文经典《德道经》和《周易》中进行了讨论。

  老子《德道经》讲:“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九层的高台要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建成。千里之行要从脚下开始,一步步完成。

  老子还讲过:“缓而图之,则大利;急而成之,则大害”。缓慢地做事可以得大利。如果急于求成,得到的将会是灾害。这都明显表现出老子做事注重循序渐进的思想。

  《德道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且是个体修炼之道,即陶之道。“美德”不是通常的道德或美德,而是修炼者应该准备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存在世界的方法。

  老子的初衷是要教人修道的方法。美德是基础,道是美德的升华。没有道德的基础,人民家庭和国家都可能失败,他们将无法“修身养性”。因此,“美德”的修养是为道家的修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修道者需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和独立的生活,这对于“美德”也是必不可少的。

  《德道经》德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经文的内容,原因就在于此,这是道教的基础。

  “道”对于全世界来说简单的可理解为“气”,是“万能之门”。“道”产生万物,在万物中都有内涵。“道”在事物中,而事物在“道”中。万物和万物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同一目的地,都通向“道”。

  “道”不仅是有形的“物质”,思维的“精神”和理性的“定律”,而且是造成所有这些的宇宙的无形,虚构和精神根源。“材料”,“精神”和“法律”都是“道”的派生词。“道”是自然的祖先,浑源无极,“道”是自然的祖先,自然的伟大祖先,没有外在,内在,简单而又容易,微妙而又复杂,神秘莫测。宇宙万物的来源,“道”是根本。

  关于中国人对于《德道经》的推崇与评价,自然是不用多说,在烦躁时、养生时、学习时均可阅读这部经典,用以精心。而关于国际上的评价也多为好的方面,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可以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而且我们中国人的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在此部经典中,我们都能寻得智慧的摘要,它能帮助解决我们思想上的困惑。

  《德道经》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在《德道经》中的本质。“道”是《德道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一代的动力。“德经”是“道”在道德领域的发展和表现。

  “道”和“法”在规则和常识上有相似之处,但与西方自然法不同。“法律”应该模仿自然的方式,并在辩证法的反向转化中发挥作用。从哲学上讲,“道”是天地万物之母。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万物的极端必须是万物进化的规律。从伦理上讲,老子之道倡导朴素,无私,安静,谦卑,温柔,免受软弱和冷漠的美德。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在国内不做任何事情,不打扰人民,与外界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进行统治。这三个层次构成了《德道经》的主题,同时,本书《德道经》的结构贯穿了从“自然到道德美德,再到理想”的“物理到哲学到伦理到政治”的逻辑层次和理想、政治理念和治理方式。那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秩序的正确方法。

  在《周易》中,它也清楚地反映了渐进式思维。

  从《周易》64卦的排序来看。第一卦是乾卦,代表天。第二卦是坤卦,代表地。第三卦是屯卦,代表天地产生之后世界开始囤积。第四卦是蒙卦,这时世界刚产生了人类,人类处于蒙昧阶段。第五卦是需卦,蒙昧时期过后,人类开始有了更多的需求。第六卦是讼卦,有更多的需求就开始出现争夺、争讼。到第63卦既济卦,代表事业已经完成。第64卦末济卦,代表开始了新的事业,又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周易》64卦的排序,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产生、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

  《周易》中每个卦内的变化,也是从初爻开始向上逐步变化的。比如乾卦,初爻代表事业处于潜藏酝酿的阶段。第二爻代表事业开始了初步的行动。第三爻代表事业处于积极努力的阶段。第四爻代表事业已经做到了中等的成绩。第五爻代表事业达到了最兴盛的阶段。第六爻代表事业盛极而衰的阶段。

  乾卦从初爻到六爻,就是一项事业从开始到结束,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谓“大道至简,大道同源”,《易经》乃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老子的《德道经》又被誉为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万经之王”,今天关于这两部经典的探讨就到这里,感谢大家聆听我的解说。

TEL:13596409852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广场东、吉林大路南中意之尊5幢1单元106号房

Copyright 长春市国学文化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吉ICP备1900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