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文章 > 协会文章

从先秦时期的婚恋民俗谈《诗经》价值

时间:2019-11-16 来源:本站

  摘要:《诗经》当中有大量描写婚恋题材的诗篇,这些诗篇描述了古时候人们的情感思想以及价值观,《诗经》中的多部分篇幅是以反映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感情为主,展现了那个时候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所思所想,其不仅是一本文学史上的巨著,也是一部先秦时期的文化发展史和民俗史,本文将结合先秦时期人们的婚恋民俗分析《诗经》中的婚恋观以及对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婚恋 社会风俗
  爱情是人类文明永远无法避免的话题,从古至今,关于爱情的讨论和相关文化作品不尽其数,爱情作为一种伟大的感情,使我们区别于低智商动物的一大特征之一,它是异性之间互相吸引,从而走到一起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感情,他不受外界因素支配使我们人类独有的情感,《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的集大成者之一,它反映了先秦时期五百年间的整体社会风貌,其中对古代社会风俗、历史文化和人文自然都有一定程度的描写。
  一、诗经中的婚恋诗
  受中庸之道和社会礼教的影响,中国人向来较为谦逊,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感情的表达较为含蓄,不像外国人对于感情向来是直接奔放的。中国人不善于口头表达感情但并不表示我们不会表达,古人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无数赞美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尤其是我国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作者至今已无法考证,但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倡导仁、义、礼、智、信,《诗经》在他那个时代被称作《诗三百》,经孔子地编订后,《诗经》尤其是其实关于婚恋诗和反映社会风俗的诗歌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关注。虽说我国古代封建礼教对于人们思想的管制较为严格,但是在西周时期,当时的封建礼教相对来说较为宽松,男女婚配相对自由,所以《诗经》当中对于当时人们的爱情和婚姻的描写较为细腻和美好的。
  据考证,在《诗经》当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婚恋诗共有77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诗中共有160篇左右,婚恋诗在《风》诗中的比重就将近占了一半左右,此外,《诗经》中的婚恋诗还细分为恋爱诗和婚姻诗两个部分。在《诗经》中最广为流传的婚恋诗作品是《秦风蒹葭》、《邶风静女》、《卫风木瓜》、和《周南汉广》。而《诗经》的开篇诗歌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关雎》,其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几句诗,而这首诗表达的意思就是一位君子看上了河边的一位贤良美好的女子,想要得到她而每时每刻无不在思念的意境。就连孔子也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来评价这首诗。这些婚恋诗描写的都是当时人们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赞扬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体现的便是他们的自由恋爱生活。
  二、从婚恋看古代民俗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我国古代,男婚女嫁之间要有媒人来给男女之间做媒,而媒人也是有划分的,男方的媒人叫做“媒”,女方的媒人叫做“妁”,男女之间要想成亲,除非经过父母的同意,和媒人牵线,因为在那个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有法律效力的,否则两人不但成不了亲还会受到社会和法律的一致谴责,《诗经·齐风·南山》当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之如何,非媒不得”就记载了男女成亲必须经过父母和媒人这两关方可生效。由于我国古代,女子几乎是足不出户,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年年月月都是待在自己的闺房之中,很少有机会能够踏出家门,所以说古代女子对于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二来,古时的人们娶亲都有门当户对的心理,即使在古代,裙带关系也早已存在,达官显贵们和贫苦百姓各有各的圈子,二者是没有机会有交集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当时的时代产物,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尤其是女性在过去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就早已存在,所以说女子嫁一个好郎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一旦女子被丈夫的一纸休书给休掉,那么便像是给这个女子打上了一生的烙印,无论怎么洗也洗不掉,历史上的众多文学作品都表明了被休掉的的女子往往下场都非常凄惨,尽管这并不是女方的过错。所以说父母也是想为了子女才会出现父母包办婚姻的方式。
  即使是父母包办婚姻的局面下,也不可能保证人人的婚姻都是幸福美满的,例如《卫风·氓》中的可怜女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中描写的便是一个女子对一个叫氓的男子倾尽所有,但是婚后氓却始乱终弃,羞辱她,抛弃她这就是典型的婚姻失败,这一首诗虽然是描写这个女子的凄惨,但却也反映了古代女子地位低下的社会普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待女性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二)门当户对
  古人谈婚论嫁也有门当户对的讲究,所谓门不当户不对,门当户对这一现象的出现来源于古代等级挂念,先秦时期,我国的等级制度是奴隶制,等级尊卑对人们的思想的影响尤为明显,男女双方在结亲之前都要考虑对方的地位,贵不娶贫,贵不嫁贫,即使男女双方都情投意合,但是由于等级差距,也没有办法结成夫妻。门当户对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的时代产物,符合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道德,同时也受当时孔子的礼义信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却是真正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相隔一方,无法成双成对,甚至是“棒打鸳鸯”阻碍了人们的利益。
结语:《诗经》中的诗集描写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和那个时期人们对于现实的无奈,也有战争和反抗。而其中的婚恋诗则描写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的向往,其中有美好真挚的爱情故事,也有凄惨的悲剧,我们后人通过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婚恋习俗来解读《诗经》,能够更好地看清奴隶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待女性极其不人道的压迫,但是其中美好的爱情故事也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进行感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太过于浮躁和功利,真正的爱情能有多少?再反观那个年代人们的爱情又是多么淳朴和真诚,透过《诗经》,我们又来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对于人与人之前的感情是否已经远远不及古人。《诗经》当中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体会。
  参考文献
  1.黄元英.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文化观[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6(2):91-94.
  2.佚名. 中国民间婚恋习俗--姻缘.良缘.孽缘[M]// 中国民间婚恋习俗 : 姻缘 良缘 孽缘. 2009.
  3.张庆霞. (2007). 《诗经》婚恋诗的文化解读.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东北师范大学).

TEL:13596409852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广场东、吉林大路南中意之尊5幢1单元106号房

Copyright 长春市国学文化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吉ICP备1900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