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文章 > 协会文章

论人的性情——以《尚书》为例论

时间:2019-11-16 来源:本站

  摘要:《尚书》是我国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不仅记载了中华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更加在许多文献中体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君王、臣子之间的交流沟通等,在《尚书》中,除了能够学习到儒家思想以外,增加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性情所在,而《尚书》中蕴含的丰富性情也引起了我国文学工作者和大量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以下,本文以论人的性情——以《尚书》为例论为题,从人的性情和以《尚书》为例论人的性情两方面展开论述,深刻研究《尚书》中蕴含的性格论以及现代人的性情变化。
  关键词:性情;《尚书》;社会
  引言:人的性情是随着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一些艺术形式、娱乐项目的逐渐消失也证明了人的性情正在随着社会的变化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在古代,文人喜欢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利用平仄之间的搭配组合出文字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宋代词牌这一更加宽松的方式又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而在现代,很多年轻人开始利用歌曲或是其他文学作品来抒发心意,但是随着我国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古风又开始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这也是性情的变化。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尚书》中有很多思想和做法都是以天之名行人之事,但事实上,抛却《尚书》中一些君王或是臣子具有局限性的事情以外,《尚书》中蕴含的丰富儒家思想是值得现代人所考证学习的,而面对古典文学,国人在继承时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真理只是属于时代的,时隔数千年,在学习古人时一昧的宣扬或是一昧的摒弃都是愚蠢的做法。
  人的性情
  人的性情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是人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的产物,我国最为传承最悠久、最完整的文化古国,在了解古代文明后不难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社会环境下,人的共性性情通常相差很远。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不仅仅是人具有性情,更准确的来说,一切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的性情,只是人通常都生活在性情中。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提及“性情中人”这一词汇,什么是“性情中人”,这主要是指在生活中凸显真实本性,能够在日常言行中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社会的共性并且率性而为,能够勇敢的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凸显自己的本性。但是,“性情中人”不仅仅是凸显个性,更大程度上来讲,“性情中人”更加具有共性,如果仅仅凸显个性,那么只能说这个人过于凸显个性、不合群,这是不能将其归于“性情”的。
  以《尚书》为例论人的性情
  以《尚书》为例论人的性情主要从以造福为己任的性情、以德政为核心的性情、以幸福为标准的性情三方面展开论述。
  以造福为己任的性情
  在《尚书.皋陶》中,有这样一段话: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从现代的角度来说,大禹治水是具有传奇色彩,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就算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事情,这件事情也不可能是大禹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这是大禹作为一个领导者站在民众的角度为民造福、为国分忧的经典实例,因此,这段话主要凸显的是大禹作为一个统治者,能够为百姓造福,通过自己的建设来为百姓构建出一个幸福的家园,这也是《尚书》中凸显的性情所在,大禹作为领导者以及夏朝的统治者,既站在统治者的位置上发挥出了个性,又站在民众的角度上凸显出共性,这就是大禹的性情所在。
以德政为核心的性情
  在《尚书.康诰》中,有这样一节: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这一节中主要体现了德政,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家天下”的统治形式是不存在规矩可言的,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周公却能够意识到应当“法治”而不是“人治”,统治者应当依照法律去管理人民而不是个人意愿,在对有错误的人进行惩罚时也要注意惩罚手段而不是一昧的酷刑,不得不说,周公的管理形式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这就是周公的性情体现,作为统治者和决策者,周公利用法律维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一个具有德政思想的政治家,周公又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这也正是周公在统治过程中以德政为核心体现的性情。
  以幸福为标准的性情
  在《尚书.洪范》中有这样一段话:“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在《尚书》这一节中将幸福与不幸明确的讲解了出来,事实上,幸福与不幸之间是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的,幸福与否都取决于一个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那么即便他身处不幸也能够找到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如果一个人始终以悲观的想法去面对人生,那么即便他拥有了很多人都不具备的生活条件,他也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充满悲痛的。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说,在当时,统治者通过规划中民众生活中的幸福与否,不仅能够有效地突出民众的幸福感,更加能够让民众能够有意识的向统治者设计的方向前进,因此,这一规划标准是站在个性的立场上去设计又遵循共性以取得共鸣的,可以这样说,统治者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性情的。
  总结
  即便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尚书》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依旧是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的,而面对四书五经等等文学经典时,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够肯定出传统文化中部分思想是具有落后性,更不能否定传统文化中部分思想具有的前瞻性和教育性。仅祝愿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我国文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付瑞珣.《尚书·高宗肜日》“天胤”及其相关问题解析[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02):99-102. 
  [2]柯马丁,陈彦辉,赵雨柔.从青铜器铭文、《诗经》及《尚书》看西周祖先祭祀的演变[J].国际汉学,2019(01):25-52+2. 
  [3]郭盛.《尚书》中的“农”“医”“天”“算”[J].文学教育(下),2019(03):140-141. 
  [4]余康.章太炎《尚书》研究成果考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02):134-138.

TEL:13596409852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广场东、吉林大路南中意之尊5幢1单元106号房

Copyright 长春市国学文化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吉ICP备19007049号-1